top of page

拾荒者、貧窮與回收產業

都市地區許多貧困、失業、老年無依者以撿拾回收物為生,拾荒者作為整體回收產業的第一線的蒐集人,但回收物可販售的價錢越來越低,且物價逐漸增高,拾荒者每天工作8-12小時,收入只剩微薄的200-600元之間不等,透過田野調查,我們由兩個視角來看為何如此:

一、拾荒者的視角

在大多數的人眼裡,拾荒者是弱勢者,是整個回收產業最貧困的一環,但在回收業裡流傳著一個概念「有貨就是王」,回收業不同於一般的產業,不怕賣不掉,就怕沒東西賣,所以拾荒者對於許多回收業者而言,其實應該是重要的存在,但為何拾荒者仍身處於弱勢的狀態呢?

 


 

a.無所不在的社會排除
拾荒工作作為一種街頭的勞動,無法得到任何制度性的保護與支持,拾荒工作包含蒐集、整理、運送、儲存、銷售,在都市有限的空間裡,拾荒者在整理、運送、儲存上都遭遇到困難。在整理與運送,常常因為沒有空間,而只能在馬路上整理與運送,但受限於體能與器材,常常發生回收物掉落而產生車禍等意外事故。 而在儲存上,一種只能選擇佔用公共空間,藏在少有人去的公共空間中,但容易遭受民眾的檢舉而被清除,一種選擇堆置住所,但在都市中居住密集的條件下,則容易受到檢舉。

b.匱乏與無聲的工作
拾荒的工作薪資至且極為耗時,簡言之就是「又窮又忙」,加上拾荒者處於極度匱乏的狀態,故在街頭與其他拾荒者經常形成強力的競爭關系,因此無法如同一般的產業的勞動者,形成組織或是工會來爭取自己的權力,因此聲音無法傳達出去,因此對於社會而言,拾荒者即便如此辛苦,仍然是隱形又無聲的存在。

c.壟斷性的回收產業
大型回收商與處理商,都具備較高的資本門檻,在回收產業中形成獨佔與寡佔的市場,獨佔的形式以回收物種類區分,不同的處理商分別獨佔或寡佔了一種回收物種類的市場,這致使回收產業鏈的利潤集中於較具規模的處理商,再加上僅有處理商可以申請政府回收清除處理補貼。在這樣具有獨佔或寡佔市場的下遊,身為最上遊的拾荒者,在面對收購的業者時,往往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在整個產業中就只能獲得最微薄的利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