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回收產業結構

資源回收物進了資源回收站後,他們就會進入了回收產業鏈,回收產業鏈主要由由2個主要角色組成的產業鏈:『回收商』與『處理商』(註1),回收商的主要工作是將可以回收的物品分門別類集中,而處理商所負責的則是將分類好的回收物,再做成再生粒料販賣給製造商,讓資源循環再利用。

*定義上可分為這兩種,但在實務情況中,隨著廠商規模與不同產業的差異,有些廠商的業務範圍可能橫跨回收業與處理業。

DSCN3058.JPG
DSCN3116.JPG
DSCN3104.JPG
DSCN3184.JPG

回收的PP塑膠會被分類後打碎,

不同材質或型態的塑膠回收方式不一

多數的回收料因為沒有做分色

所以做出來大多是黑色或灰色

但若顏色有做分選的話,

也可以做出白淨的回收粒料

造粒之後,

塑膠又可以回到產業鏈上囉!

回收商可再細分為「地方型小回收商」與「中大型回收商」,地方型小回收商多出現於人口稠密之處,負責將蒐集到的回收物進行初步分類,之後再銷往中大型回收商,或直接銷售給處理商。

而回收物進入回收商的管道有下列三種方式:
 

•地方政府清潔隊

民眾直接給資源回收車或將回收物放置在資源回收桶,清潔隊收集後販售給地方回收商或中間回收商。

•民間清運業者

公司、企業、公部門、學校等機關團體,或社區管委會,會將廢棄物與資源物統一交由清運業來處理,清運業會再將資源物運送到地方回收商或中間回收商。

•拾荒者(一般民眾)

拾荒者沿街收集而來,最後再送到地方回收業,地方的回收商也是拾荒者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提供者。

回收商主要利潤為回收物收購與變賣的價差;但中大型回收商在回收物行情不好時,可壓低收購價格,而地方型小回收商雖然也可以壓低收購價格,但操作空間就相當有限,而拾荒者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

地方型小回收商

多出現於人口稠密之處,負責將蒐集到的回收物進行初步分類,之後再銷往中大型回收商,或直接銷售給處理商。​

中大型回收商

主要收購各個地方回收商的回收物,將其做進一步的整理:分類、壓縮、打包。而後販售給處理商,回收物愈單一、乾淨,則販售價格愈高。

除了資源回收管理基金,

回收產業還有哪些資金來源?

回收產業蒐集回收物的方法非常多,也造就了多元的財務方式

再生材料銷售所得

處理商透過熔解、加工與造粒等方式,讓回收物變成再生材料,再將材料作為原料銷往製造商,其中的所得即為再生材料銷售所得。

垃圾清運費

處理商向產源直接收取的『清除處理費』,此來源與基管會向生產者所收取的回收清除處理費不同,此費用大多發生於產業所產生的廢棄物,可能因為其較髒或是處理成本過高,回收行情不佳,導致回收處理業不願意收購,焚化廠也拒絕焚化,因此產業只能選擇付費給處理商處理。

 

有時候收到甚至可以發生「一魚三吃」的情況,特別是在廢棄物種類單一純淨時,可以先向需要處理廢棄物的單位收取垃圾清運費,收取完後進行分類,再向政府申請資源回收處理補助,最後將這些回收物精製,作為再生材料銷售給製造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