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生大哉問

那些曾經閃過心裡的疑問,就讓我們盡力為您解答吧!

關於似近還遠的「街賣」與「街賣者」身影:常在路口遇見,

卻常與行人間彷彿隔了一層若有似無的神秘面紗。

你是否心裡也時常充滿疑惑,是誰在從事街賣工作、工作的內容又是什麼、商品貨源從哪來?

這些巨大的FAQ,人生百味將會在此單元一一為大家解惑。其實,我們並沒如此不同。

Q1. 什麼!原來街頭玉蘭花的背後是條道地台灣地產地銷的產業鏈?!

沒錯,玉蘭花今日能在街上隨處可得,背後可是有著紮實的產業分工撐腰!百味透過訪問台北其中一家玉蘭花大盤商,得以稍稍掀開這個產業的神秘面紗,這次就來和大家分享訪談的小小成果!

        

玉蘭花來自菲律賓、爪哇和印度等熱帶國度,明朝末年隨著鄭成功落腳台灣,在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種植歷史。今日全台玉蘭花的種植面積有六十多公頃,其中高溫多雨的屏東是最大產地,單單屏東高樹鄉的種植面積便佔了總種植面積的近七成。玉蘭花的產量在一年四季裡並不平均,而價格也跟著起起伏伏:夏秋兩季產量多時,每斤玉蘭花的價格約60元,到冬季產量少,價格就可能飆高到每斤150、甚至200元。

        

有沒有發現,日常生活裡時常不經意現身的玉蘭花,在花市裡反而幾乎不見蹤影呢?這其實是因為玉蘭花的產銷「自成一格」,是台灣少數不透過花卉拍賣系統而來到市場的花種。現今,玉蘭花從晚間六點至十點自花田被摘下、徹夜運送直到白日能被捧在你我的手心,旅途中依序經過了「花農」、「產地集中者」、「大盤商」、「中盤商」、「街賣者」幾個重要角色,而他們彼此間的互動也非常有趣!

Please reload

1. 花農 vs 大盤商

要賣、要買多少玉蘭花呢?在數量上,通常大盤商會和花農約定一個每日收購的「上限」,然而植栽畢竟仍需「看天吃飯」,若產量大,有時花農會「塞貨」給大盤商,而大盤商基於情誼也會盡量與花農分擔,但若產量過剩的情形持續太久,大盤商還是會請花農將交貨量控制在約定的上限以內;相反的,如果一位花農產出的玉蘭花量不足,也會去和其他花農「調貨」噢!

        

另外,如同我們使用信用卡一般,花農和大盤商間也採「信用付款」,譬如「每十天結算貨款一次」;倘若某一大盤商的信用狀況不夠良好,花農也會斟酌是否要調降給該大盤商的玉蘭花量!目前大盤商中,屬台北、高雄兩大幫的批貨量最大,付款最穩定,能說是花農們認可的好客戶。

2. 產地集中者

在產地,還有一種角色負責集中各花農的花,再統籌分配給大盤商們,百味姑且稱他們為「產地集中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角色呢?原因在於,不論是對大盤商或對花農而言,只和單一花農/大盤商合作的風險實在太高了,萬一發生產量不夠,或延遲付款等狀況,對於生意就會產生百分之百的影響!然而大盤商和花農本身又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可以自行接洽多個合作者,於是,幫忙聯繫各花農、大盤商,處理其中各項流程的產地集中者就順勢出現啦!

3. 大盤商 vs 大盤商

根據百味的訪談資料,台北地區目前總共應有六個大盤商,三個三個一組,分別雇用一台車運送玉蘭花。除此之外,大盤商們往來的最大原則是「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不互搶對方下游合作的街賣者。

        

那麼玉蘭花大盤商這個行業裡有沒有什麼暗黑勢力呢?接受訪談的大盤商表示,因為這一行的利潤很低,所以基本上「我不知道黑道進來要做什麼啦!」

4.  大盤商 vs 街賣者

街賣者是大盤商最主要的銷貨管道,一個大盤商約會和五、六十位街賣者合作,其次才是中盤商和零星地賣給花市。大盤商並不會和街賣者簽訂合約,批貨量、時間、付款條件等等一切來往全憑「默契」,也因此,「互信互助」成為了雙方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礎。大盤商會盡量配合街賣者的需求,譬如要較大的花朵、要先以鐵絲串成玉蘭花串等等,藉以和街賣者維持穩定的往來,然而在玉蘭花產季,大盤商有時仍會因為部份街賣者無預警地不現身取貨而蒙受損失。當然大盤商也不總是被動 - 當產量少時,大盤商也會選擇優先將玉蘭花賣給忠實、固定批貨、在產量過剩時幫忙銷貨的街賣者,而時而來時而不來,或游走在各大盤商間的街賣者,可能就只能在沒花可賣時摸摸鼻子自認倒楣囉!

        

有了基本的互信之後,大盤商便願意讓街賣者在有需要時賒帳,不過這一樣因沒有白紙黑字的明確記錄而毫無約束力,被倒帳幾萬元也時有所聞!百味好奇大盤商會不會想要調整和街賣者往來的方式呢?被訪問的大盤商認為,若因幾位付款紀錄不良的街賣者而改變對所有街賣者的往來模式,會使得作業程序變得麻煩,且會給人「斤斤計較」的觀感,所以即使無法避免「遇人不淑」的狀況,也不考慮改變現行做法!

5. 大盤商 vs 中盤商

中盤商有兩種!第一種中盤商的誕生和產地集中者有些相似,一開始是大盤商人手不足、忙不過來而請計程車運將代為送貨給部分街賣者,久而久之,運將熟悉了門路,也就當起中盤商了。第二種中盤商則「不請自來」,玉蘭花盛產時,有些街賣者會以低價收購剩餘的玉蘭花,再轉賣給其他街賣者,賺取中間價差。對於大盤商而言,這種中盤商有些「趁火打劫」之意 – 趁著大盤商難以將過剩的花銷售出去時撿便宜 – 但由於這些中盤商多半也處於經濟弱勢,因此大盤商也不會特別表示想法。

        

要做中盤商,進貨量必需要有一般街賣者的十至二十倍,才能有與大盤商議價的能力,所以事實上中盤商的人數也不多。另一方面,雖然中盤商的批貨量和時間較街賣者穩定,但就如同人們常說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假如大盤商都倚賴中盤商銷售玉蘭花,每個中盤商批貨的金額都佔大盤商總收入的一兩成,那麼要是其中哪個中盤商有任何閃失,大盤商的收入就會大受影響!因此呼應上段,大盤商還是傾向主要和街賣者合作!

        

依訪談資料推算,這樣有著各種角色分工合作的玉蘭花產業,應已有約莫四十年的歷史;在長長的歲月裡,玉蘭花產業也在社會變遷之下,漸漸改變其樣貌。想進一步知道有哪些改變、改變又是怎麼發生的嗎?有請各位移駕Q2!

Q2:變身!玉蘭花產業從昔日到今日,發生了哪些改變?

玉蘭花能夠入菜,甚至能夠入藥,有止咳化痰、治氣滯腹脹等效果,早年婦女們還會將玉蘭花當作髮飾或別在衣服上的小飾品,但在台灣,「禮佛」和「同情消費」一直是購買玉蘭花的最大動機。二、三十年前,當前往寺廟拜拜仍是常民生活中的主要活動之一時,玉蘭花的買賣一度是非常活絡的市場,許多人藉著在街頭上販賣玉蘭花撐起了一家之計,買下能夠遮風避雨的居所、拉拔孩子們完成學業,今日已能退休。

        

隨著時代推移,社會大眾習慣改變,祭祀對於現代人而言重要性不若以往,對玉蘭花的「禮佛需求」自然跟著減少,而玉蘭花市場也日漸萎縮。同時間,市面上的玉蘭花「供給」卻因「交通發達」而有所增加 – 玉蘭花最早是由火車運送,街賣者們清晨於火車站附近集合批貨。1993年起國道三號開通,南北往來愈加便利,花農改而委託遊覽車運送玉蘭花,每日配送到各城市的花量擴大。隨後,玉蘭花又改為由大盤商聘請專車北送,甚至能夠「宅急便」到各地給街賣者;取得玉蘭花變得容易,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加入玉蘭花街賣的行列,而街賣者彼此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就這樣在「禮佛需求減少,同情消費的比例相對提高」、「供給增加,競爭白熱化」的一來一往間,販賣玉蘭花的族群慢慢地轉變了,從過去青年、中年都能以販賣玉蘭花為業,到現在老年、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才較有生意,逐步成就了現今我們對玉蘭花街賣是「弱勢者的工作」的整體印象。

你的閱後建議與回饋將讓我們更加進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