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生大哉問

那些曾經閃過心裡的疑問,就讓我們盡力為您解答吧!

關於似近還遠的「街賣」與「街賣者」身影:常在路口遇見,卻常與行人間彷彿隔了一層若有似無的神秘面紗。

你是否心裡也時常充滿疑惑,是誰在從事街賣工作、工作的內容又是什麼、商品貨源從哪來?

這些巨大的FAQ,人生百味將會在此單元一一為大家解惑。其實,我們並沒如此不同。

Q1. 衛生紙?口香糖?為什麼街賣者籃子裡總是這些?

你是否也曾納悶,街頭上那麼多的街賣者,為什麼籃子裡的商品幾乎清一色是相似的糖果、口香糖和日用品呢?為什麼他們不能賣些別的東西?一些,更實用、新潮的東西?百味在訪談中厚著臉皮問了這個問題,而街賣者們的答案讓百味恍然大悟!

大家還記得上一期提到,選擇從事街賣最普遍的原因就是「經濟考量」嗎?

呼應這點,一件商品所能帶來的「收入」,自然也成為選擇商品時的最大依據。

對許多街賣者而言,為了跨越無法長時間工作,以及街賣狀況極受天候影響等等難題,銷售的利潤通常都希望能有售價的五成左右,整體平衡下來才足以支撐街賣者基本的生活開銷。其次,商品的「物質特徵」也需要配合街賣者的體力負擔和街賣的特性:有肢體障礙的街賣者沒辦法帶太重的東西出門;陳列的空間有限,因此商品的體積也不能過大;街賣一天所能賣出的數量不多,又經常在日曬雨淋的戶外,所以商品必須易於保存。

另外,由於要把握和行人短短的互動時間,街賣者們也希望自己所賣的東西是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更會在包裝時會細心地將有效期限、成份等資訊擺在明顯可見之處,避免給大家一種「來路不明」的印象。

綜合以上,現今我們看到的青箭、曼陀珠、衛生紙和濕紙巾一類零嘴和日用品在街賣者數十年的街賣生涯中脫穎而出,而沈重、易腐敗的生鮮食品、小吃或其他路邊攤商小物則漸漸被排除在街賣的選擇以外。

百味聽完街賣者們的分享之後不禁有些敬佩 – 原來這些不起眼、甚至為眾人所嫌棄的商品,都是從各種寶貴的「實戰」經驗去蕪存菁而來,可說是街賣智慧的結晶!不曉得看完本篇,你是否也對街賣產品有些新的想法呢?

Q2. 傳說中的街賣「集團」真的是暗黑組織嗎?

大家或許都有點印象,幾年前曾經爆出「有集團控制身心障礙者,壓迫其到街頭兜售口香糖、日用品並藉此獲利」的醜聞,究竟這樣的「集團」存不存在?

根據百味研究,在當前的街賣生態中,街賣者們可粗分為「個體戶」「集團戶」兩類,前者獨立向廠商拿貨、販賣,後者則是由一群街賣者組成的鬆散團體,街賣者的流動性很大,可能會從一個集團「跳槽」到另一個集團,也可能在「個體戶」與「集團戶」間轉換。雙北地區現下有六至八個集團左右,規模較大者約有十至二十名街賣者,而在百味訪談的A集團和B集團裡,並未發現有暴力脅迫的情形。

百味的實習生們今年四月開始,每週固定排班到A集團幫忙包裝,透過實習生們的觀察,我們慢慢了解A集團大致是這麼運作的:本身也是身障者的「老闆」統籌批貨和包裝,街賣者們再向老闆取貨至街頭銷售;除了商品,老闆也提供宿舍及電動輪椅等給有需要的街賣者,並負責宿舍的房租、水電瓦斯、電動輪椅的維護更新等日常開支,而街賣者依照有無住宿,會有不同的取貨價格。老闆和街賣者之外,集團中還有另一種角色 -「街賣陪伴者」。他們大多是中年女子,主要工作是在街賣過程中照顧、協助街賣者。這樣「兩人一組」的模式源於部份街賣者的需求:有些人年事已高,或行動極其不便,外出街賣使他們耗盡力氣,需要有人帶著他們返回住處;有些人除了肢體,還有不外顯的智能、情緒或語言障礙,獨自在街頭常讓他們不知如何與行人互動,陪伴者這時便必須從旁輔導。

 

為什麼有人選擇做「個體戶」,而有人選擇加入「團體」呢?百味訪問的A集團老闆和B集團老闆表示,團體最大的好處是街賣者們在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顧,也督促彼此認真打拚;「個體戶」的受訪者們則認為自己在工作上有更多的自由,也可有較低的批貨成本。回到開頭的問題,到底「邪惡集團」是真是假?百味其實仍不得而知。也許過去或在百味尚未觸及的角落,犯罪行為真實存在;然而同樣地,這些傳聞也無法否認在我們周遭,確實有一群默默地憑藉自己勞動、努力生活著的街賣著們。

 

Please reload

你的閱後建議與回饋將讓我們更加進步:)

你的閱後建議與回饋將讓我們更加進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