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進擊的實習生!專欄

人生百味於2016年11月起展開第二屆實習計劃,共招募了5位各種奇才的實習生。他們將深入街頭,進行一系列街賣文化田野調查與街賣者採訪,記錄下所見所聞。

 

本專欄將由實習生主筆,寫出自己的心得與反思,為大眾帶來全新視角的觀點,並更體會街頭人生百味。

人們對精神患者往往存有許多的未知、不了解。我們不知道患者發病時該怎麼做,不知道平時該如何與他們相處。當然,對於何謂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焦慮症,它們之間有何差異、症狀為何的認知亦是相當匱乏。很多時候,這些不同的病名被簡化、統稱成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症),納入電影、小說、甚至坊間軼事裡。

 

於是,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我們大多選擇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以相對保守的態度溝通。如果是身邊親友得病,我們或許會較積極地理解、試圖給予協助;然而,如果患者是街賣者、或無家者呢?

 

前陣子,百味在一個因緣際會下,開啟了一場與精神科醫師的訪談。訪談中,醫師談到了精神患者的處境,從個人面的難處、大眾的誤解,到結構面的議題,讓我們對於精神患者有了多一些的認識。

 

該醫師的許多病患也在從事街賣。據醫師所說,在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的時候,有人得以透過街賣賺取足夠的生活經費,也有人以街賣掙得一些零用錢添購衣物及日用品等,減低家人的照顧負擔。

 

這讓我想起百味合作的巨輪合作社,一個由身心障礙者組成的街賣組織,裡頭包括精障者。第一次到巨輪合作社時,老闆娘小茹姊告訴我們,組織裡有個夥伴曾直接對客人說:「你要買就買,不買就走。」這是多麼刺耳的一句話,小茹姊當下花了許多時間向客人解釋這位夥伴的病況——他的精神無法一直保持穩定。但,即便經過解釋,在好心情被破壞之後,又有幾個人願意為他買下商品呢?

 

除了講述精神病患受到的誤解與處境外,醫師也與我們分享精神病患工作時的難處:舉凡公司不願接受精障者、工作時狀態不穩定、需要長時間的休息等情況,都讓病患有可能從發病開始,就直接跌到社會的最底層。狀況好一些的人或許能夠透過打零工、從事街賣等方式賺點錢過活,但狀況再嚴重一些的人,就只能待在醫院、家中、或養護機構等。這時,若家庭無力承擔,或是處境更複雜(如獨居,與家庭關係斷裂等)的個案,可能就此成了街頭上的無家者。醫師也說,許多患者由於無力支付繁重的看診費用,而無法在病情嚴重時,接受把看診次數從每三個月一次改為每月一次。

 

可見,精神病患本身的狀況,乃至大眾的刻板印象,都是讓他們難以離開社會底層的因素。最後,醫師為我們下了個小結:一個友善的環境,與穩定的生活狀況,確實有助於患者病情的控制。他舉例,「自行賺取收入」就會帶給患者較高的成就感,這將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因此,若我們能夠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他們,社會就能夠更加的友善——這個穩固的社會,就有機會去網住更多的人,讓他們不致墜落、不致於無法翻身。

關於街賣,與精神疾病

◎人生百味實習生 丁丁

bottom of page